问答 百科手机端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2022-08-10 08:42

文字是我斗争的武器

刻章刀是我挣钱养家的工具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在篆刻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为纾解生活困难,自谋生计,挂牌摆摊,刻章治印,贴补家用,留下了“文字是我斗争的武器,刻章刀是我挣钱养家的工具”的铮铮之语,凸显了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所赞誉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自用印

印文:闻一多印

边款:时在西南、联大家骅、甲申秋自刻

(闻一多纪念馆藏)

重操旧业寻求开源之道

1938年4月,南迁至云南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了国立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随着抗战不断升级,昆明经济凋敝,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联大教授们的生活急剧恶化。闻一多全家老少八口(夫妇俩加上五个儿女和一个保姆),开支大,薪水不足以养家,生活捉襟见肘。为了全家不挨饿,闻一多把仅有的一件皮大衣送去寄卖行,又把从北平带来的几部古籍卖给学校图书馆,换钱买米。他在家书中无奈地写道:“书籍衣物变卖殆尽,时常在断炊中度日……”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叛徒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孙毓棠印

目睹闻一多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朋友们怂恿他以“治印”谋“开源”之道。闻一多早年赴美留学时主攻美术,回国后研究甲骨文、金文与文字训诂,擅长楷隶,小篆别有风致。1927年5月,他在好友潘光旦家中闲居无事,操刀镌刻了一枚“胜残守阙斋藏”的藏书章,并为梁实秋刻下闲章“谈言微中”。从此乐此不疲。他写信给饶孟侃:“说起来真是笑话。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堂,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竟能宠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不失诙谐和风趣。

闻一多思虑再三,觉得篆刻既可增加收入,又不失风雅,于是欣然听从大家的建议,篆刻印章,添补用度,并对夫人高真说:“我还有一双手,别的劳动不会,刻图章的力气还有呀!”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挂牌治印纾解生活困难

闻一多挂牌治印前,浦江清教授精心撰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骈文《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秦鉥汉印,攻金切玉之流长;殷契周铭,古文奇字之源远。是非博雅君子,难率尔以操觚;倘有稽古宏才,偶点画而成趣。

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斲轮老手,积习未除,占毕余闲,游心佳冻。惟是温黁古泽,仅激赏于知交;何当琬琰名章,共榷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世尊其学。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文中将闻一多与明代篆刻名家黄济叔、清代治印高手兼经学名家程瑶田并论,极言其学识渊博、刻印精湛。校长梅贻琦获悉后,联络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蒋梦麟、杨振声、罗常培、陈雪屏、熊庆来、蒋寅清、唐兰、沈从文等11位教授相出援手,具名推荐。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由联大教授浦江清用骈体文撰写的

《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1943年秋,闻一多委托昆明城内青云街、华山南路、正义路上的多家笔墨店,在显眼位置张贴治印启事和润例,并代收印章。从此,闻一多的案桌上多了一本自编印谱,封面左侧的标签上题写“匡斋印存”四字,下署“民国三二年九月”;这也是闻一多开始挂牌治印的时间。1946年2月,他在家书中坦言:“弟之经济状况,更不堪问……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华罗庚印

闻一多刻印,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究竟刻了多少印章,已无从统计。不过,自1944年4月到1946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内,仅印谱上就留下了1400多方印,接近每天一方,目前留存下来的印模约有560方。而其润例,最初是石章每字100元、牙章每字200元,后来因物价上涨而相应改为石章每字200元、牙章每字400元。1944年4月,又改为石章每字600元、牙章每字1000元。1945年3月,润例调整为石章每字1000元、牙章每字2000元,最后又定为:“石章每字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边款每五字作一字计,过大过小加倍。”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篆刻谋生最显操守品质

闻一多治印,操守极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书记、代省主席兼民政厅长李宗黄,好附庸风雅,请闻一多刻印,许以丰厚润例,他断然拒绝,并将玉石原样退回。可是,当和平民主运动组织需要印章时,闻一多分文不取。1945年10月,西南联大成立时代评论社,出版《时代评论》周刊,他连夜赶刻了一枚“时代评论社章”,边款为“评论社成立之夕,吴晗捐石,闻一多刻印。卅四年十月二日昆明”。据考,这是闻一多传世的唯一隶书印。闻一多牺牲前一月,还熬夜为民盟云南支部赶刻了数枚应急用章:“田省三印”代表民盟云南省支部,“刘宓之印”代表秘书处,“祖范之印”代表组织部,“杨念萱印”代表宣传部。时任云南民盟主委的楚图南拿到这4枚精美印章后,大为感动,后来在《纪念战友闻一多》中写道:“这件事已过去30多年了,每当我想起时,当时的情景好像还历历在目。这最清楚地表明了一多对革命斗争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忘我精神。”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1945年在昆明 闻一多与众教授

(从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西南联大的冯友兰、吴晗、浦江清、朱自清、吴有训、叶公超、尚钺、高崇熙、何善周、季镇淮、范宁、王瑶等许多教授,都曾得到过闻一多篆刻的名章或藏书章。闻一多赠送给华罗庚的印章,边款为“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华罗庚视若珍宝,30年后仍能完整地背诵下来,他在《知识分子光辉榜样》中感慨地说:“在几十年迁徙辗转的生涯中,我一直珍藏着它。每当我取出它,就想到一多先生。它上面所凝聚的患难之交的革命情谊,成为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陈毅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时代评论社章

闻一多为好友孙毓棠刻的名章亦别有意义,其边款“忝与毓棠为忘年交者十有余年。抗战以还,居恒相约,非抗战胜利结束不出国门一步。顷者强虏屈膝,胜利来临矣,而毓棠亦适以牛津之邀,而果得挟胜利以远游异域。信乎?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承命作印,因附数言,以志欣慰之情,非徒以为惜别之纪念而已也。卅四年九月十一日,一多于昆明之西仓坡寓庐”。这段边款真实地刻画了他与华罗庚、孙毓棠之间同患难、共甘苦的深厚友情,以及高度统一的爱国热情,传为印坛佳话。

文 | 周惠斌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篆书临矢彝中堂

| 展讯 |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展览前言

水天中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示闻一多、闻立鹏父子的艺术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意味。这既让我们想起中国历来所称颂的“根深叶茂”“薪尽火传”等理想精神,又让我们体验到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水木清华具有多么深厚的文化沃土。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辛酉镜》封面

封面设计:闻一多

北京清华学校辛酉级发行 1917年6月

清华大学校史馆藏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随即在图画课中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天分。1919年9月,在美籍美术教师司达尔女士的影响下,他与杨廷宝、方来等人共同发起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练习,探讨艺术理论。次年12月,他又与浦薛凤、梁思成等人发起成立研究文学、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的社团“美司斯”(社名取自缪思女神Muses的音译)。1921年11月,他与梁实秋、顾毓琇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展新文学创作与评论。梁实秋称:“一多作诗的时候拼命作诗,治学的时候拼命治学……全神贯注在艺术里,把人生也当作艺术去处理。”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1921年《清华年刊》藏书票

“君子: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闻一多

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美术。他在美国留学时期,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从未消歇:“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这种情绪在他的诗集《红烛》里有集中的体现,由此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的地位。他同时代的文化人谈起当时文人,都认为“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一多是当时的唯一的成功者”。实际上,闻一多也是由西洋美术转入中国美术的成功者。统揽造型艺术和诗歌文学的疆域,贯通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追求,由艺术形式之美跃入灵魂内涵之美。这成为闻一多独树一帜的生命灵韵。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红烛》

作者、封面设计:闻一多

1923年9月初版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闻立鹏生于诗人之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三子。童年经验对他的性格、气质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幼年是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度过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获得精神解放之后,画家被长期压抑的激情得到抒发的机会,他画出了《大地的女儿》《红烛颂》《疾风》等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闻立鹏继承了父辈对崇高、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因为特殊的历史遭遇而增加了深沉凝重的感情色彩。在东寻西找、上下求索中,他越来越领悟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理性与感性之诸多对立的因素,创造崇高、壮美的意境,显然是理想的艺术境界。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像》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16cm×116cm 2016年

《红烛》来自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的序诗,它以燃烧的红烛比喻吟唱的诗人。燃烧的蜡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熟悉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象征符号。红烛燃烧成灰,同时放出光明,闻一多讴歌的是“掺杂着伤心之泪的创造光明的燃烧”(谢冕论闻一多)。这与传统诗文中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的蜡烛形象既相通,又有变化。而闻立鹏在《红烛颂》中强调的是红烛创造光明的燃烧,而省去了“伤心之泪”。他曾说过:“自开始学画的那一天起,我就盼望着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诗人闻一多的事迹最震撼人心的,是他充实的生命在他事业上升临近顶峰时悲壮的结束。《红烛颂》问世以后,人们不但在想到闻立鹏时必然想到这幅画,人们在想到闻一多的时候也往往想到这幅画。这对于作为画家的闻立鹏和作为诗人之子的闻立鹏,都是难以替代的成功与慰藉。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白石系列:悲怆篇三号》

闻立鹏

布面油画 80cm×100cm 1990

从对崇高、壮美的悲剧性追求的态度,可以感觉出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发展特质。因为这种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高尚、伟大的人类灵魂的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闻一多的诗歌和闻立鹏的绘画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展览前言

杜鹏飞

在巍峨的清华大礼堂西侧,矗立着一座红褐色花岗岩雕像,俯身而坐的闻一多先生,目光深邃,凝视远方,其身后的黑色大理石墙面上,则镌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肖像组画——牺牲》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62cm×130cm 1988

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的闻一多先生,是广为人知的,不过,闻先生的艺术才能,却少有人知。办学之初,清华即开风气之先,延聘美籍教师司达尔女士执教,开设西式图画课程。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显露出优秀的美术才能:1914年夏,参加了图画校外写生团,司达尔评价其“水彩景画,善露阳光,有灿烂晴日之景象”;1915年担任《清华年报》图画编辑;1916年,参与成立“游艺社”并被推为副社长;1919年,与吴泽霖、杨廷宝、方来等同学发起成立美术社;1920年10月1日,在《清华周刊》发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长文,提出艺术可以“促进人类底友谊”“抬高社会底程度”,是“改造社会底根本办法”等观点,这是他立志以艺术改造社会的宣言。1920年12月1日,闻一多与浦薛凤、梁思成发起创立以“研究文学、音乐以及各种具形艺术”的组织“美司斯”(源自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Muses的音译),其《美司斯宣言》则指出,“我们深信人类底进化是由物质至于精神……生命底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底鹄的底唯一方法”,从中可见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清华学人对高尚精神的坚定追求,而艺术则是“能够抬高、加深、养醇、变美我们的生命底质料”。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重安江链子桥》

闻一多

纸本铅笔 18.0cm×13.5cm 1938年3月24日

闻一多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和践行这一理想。1922年他考取庚款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专攻美术。1925年回国后,他曾出任新改组成立的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此后他将更多精力转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1923年和1928年先后出版个人诗集《红烛》和《死水》,奠定了其在中国新诗界的历史地位。1932年秋,闻一多受聘于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随校南迁长沙,旋又参加湘黔滇旅行团徒步从长沙到昆明,途中以画笔记录了沿途风物,留下珍贵的50余帧速写作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苦岁月里,他沉潜于学术,一度以治印取润贴补家用,留下数百方篆刻作品。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出席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即席作《最后一次的讲演》。下午返家途中遭特务枪击,壮烈牺牲。闻一多虽然最终以诗人、学者和近代民族解放与民主运动的献身者而为世人所铭记,但是他的一生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一直游走于文学与美术之间,并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计收入绘画作品38幅、书籍装帧设计及插图37幅、书法作品52件、篆刻作品561方。

佩弦藏书之鈢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华罗庚印

华苏提供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孙毓棠印

李胜业提供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吴有训印

吴军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精神品格,并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儿女不仅品格高尚,学有所成,而且多才多艺。特别是三子闻立鹏,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文艺,1947年进入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习油画,1958年升入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是闻一多先生艺术主张和人格力量的直接继承者,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子夜白桦》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30cm×162cm 2007年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人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两个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闻一多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两个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薪尽火传,精神不朽。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红烛颂”为题举办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固然旨在向世人展现父子二人的艺术才华,但是更希望观众在欣赏他们艺术作品的同时,思考他们的美学价值,感悟他们的精神魅力,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重塑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价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一多

1899年-1946年

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留美专攻美术。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专、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及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于云南昆明,终年47岁。

闻一多是著名诗人,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红烛》《死水》两诗集及倡导新格律诗,开一代诗风;同时亦为知名学者,融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颇有造诣;抗战后期基于对国民党专制腐败之义愤,投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无私无畏一身正气。1947年朱自清先生在《闻一多全集》序言中以“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总括其一生。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闻一多绘画功力世人知之甚少,此次展览着力展示其美术方面的成就。

闻一多的篆刻往事

闻立鹏

1931年出生于湖北浠水。中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受家庭影响从小喜好文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亲闻一多离别清华园辗转昆明,1947年进入解放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9年随军入北平,后随部与北平国立艺专美术科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工作,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并在油画系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研究班毕业创作《国际歌》,以庄严悲烈的情调讴歌先烈,影响广泛。《红烛颂》则既是对父亲闻一多的深切怀念,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近三十余年的风景画创作蕴含悲壮、崇高的意境与内涵,以象征性的色彩,主观性的构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征稿启事:坦腹斋公众平台常年向广大中青年画家征国画类稿件,一经通过,便可在我公众平台发布。如有意向,请加张大拙微信 zdazhuo

雁过留声,请您留言!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残荷翠鸟,好诗意的写生素材!

坦腹集:张大拙作品汇编

30幅兰花, 30种风情!

石涛 | 花卉册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