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面试谈了工资8000,不喜欢进公司后工资低了,该怎么办

面试时谈好工资8000,入职后嫌工资谈低了,怎么办?

读者沐沐(化名)跳槽进入一家新公司,月薪8000块。入职没多久她发现,自己面试时的工资谈低了。

虽说公司有薪酬保密制度,但是想要打听岗位工资,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同岗位的几个同事工资都比她高,她很不甘心,留言问我怎么办?

面试是你自己去面的,工资是你自己去谈的,为什么有些人入职后才发现自己的工资要低了呢?

01

面试前没有了解清楚

目标公司的薪酬水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面试时HR问你:“你期望的工资是多少?”

你说出一个期望值,HR爽快的答应了。入职后你发现,原来你的期望值居然是人家的底线。

我早年做HR的时候,有位求职者就是这种情况。

那位求职者工作经验丰富,先前一直在我省(吉林省)一个规模不大的地级市工作。

后来她随爱人工作调动来到长春市。最后一轮面试,问到期望工资时,她说了一个数,比她应聘的那个岗位的起薪还低。

我最后给了她那个岗位的起薪。她入职后发现,应届毕业生转正后拿的就是那个起薪,很不平衡,找我来谈。

我很明确地告诉她:“岗位工资是你基于个人价值以及岗位价值综合判断,跟公司谈出来,我给你的标准,比你期望值还高,从这点上来说,公司并没有亏待你。”

展开全文

我又补充到:“你的工资经验丰富,这是非常大的优势,如果绩效不错的话,收入并不局限于岗位工资。”

她的工作能力的确不错,后来通过绩效奖金(季度+年终)以及每年的薪资调整,慢慢就把收入提上来了。

我想要说的,别让眼界限制了你。面试前一定要做足准备,了解清楚薪酬市场情况以及目标公司情况。

这点其实并不难做。你完全可以利用求职网站上大量的岗位薪酬信息,对目标岗位的薪酬水平有个大致的预判。

还可以通过身边的人脉资源,同行伙伴去了解。如果想了解的更加详细,也可以付费咨询行业内的薪酬专家。在这个基础上,设定合理的预期。

面试时谈好工资8000,入职后嫌工资谈低了,怎么办?

02

谈判一开始

就掀了自己的底牌

薪酬谈判,有上行、平行和下行的说法。有人在谈判一开始,就掀了自己的底牌。

比如,HR问你:“你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是多少?”

你如果实实在在地报一个底价,他就真的给你这个底价。你说你去不去?

去了觉得自己亏,不去觉得丧失一次工作机会。

那么,怎么谈薪资呢?掌握三个点。

1、上行点,也就是你非常满意的工资水平,给到这个数,你会毫不犹豫地接这个offer。

2、平行点,符合市场价的工资水平。

3、下行点,就是你的底线,不论什么公司,工资低于这个数,免谈。

和HR谈薪的时候,不要露你的底线,而是在平行点和上行点之间选一个区间与他谈。

03

行情差的时候选择跳槽

为了兜底工资不敢要太高

劳动力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行情差是指作为一种商品,你的价格在市场上处于低位。这主要由两种原因造成。

一是客观原因,比如整体经济环境不好或者行业发展受阻;二是主观原因,比如你在业绩很差的时候选择跳槽。

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求职者往往不敢对工资要求太高,他们希望尽快找个工作为生活兜底。

面试时谈好工资8000,入职后嫌工资谈低了,怎么办?

04

入职后觉得工资谈低了

不甘心怎么办

那么,像读者沐沐这种情况,入职后才发现工资要低了,具体该怎么办呢?

1、调整自己的薪酬预期,在内部寻找加薪的机会

高与低只是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沐沐现在的工资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中等水平,与她过去的工资相比也并没有降低,那说明这个标准并不低。

如果说与公司其他员工相比是低的,这说明这家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处于上游。能进入这样一家公司挺幸运的。

所以,沐沐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薪酬预期,尽快扎根,适应新公司;第二步才是在内部寻找加薪的机会。

2、按底价成交的,没看到新机会前不要跳槽

如果沐沐现在的工资水平, 属于自己的“底价”,那么除非这家公司有极大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和上升空间,否则跳槽是迟早的事。

但是,在没有新机会之前不要跳槽。

3、行情差时,谨慎跳槽

其实跳槽最好的时机是行情好的时候。你有过去的履历背书、业绩背书。

不过我遇到过不少来访者,他们的操作是反向的。行情好的时候猫着不动;行情差的时候蠢蠢欲动。

如果沐沐来到这家公司是因为之前的企业经营不善或者自己业绩不好,那么现在她在市场上属于低位值,也就是说履历上没什么闪光点。

这个时候最稳妥的是,尽快度过试用期,为生活兜个底。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压力大!国企中层想降职做回普通员工,这3点不可不知

你知道吗?

当年轻人还在追求升职加薪的时候,有一个群体,却在想办法降职降薪,他们希望以此来减轻工作的压力。

你以为往上走很难,其实往下走更不容易。人们不仅要看他人的眼光,也要与内在的自己达成和解。

01

曾安霖(化名)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早年在这家企业下属的物业公司。

物业隶属办公室,工资不高,但工作体面又清闲。特别是她结婚生子的头三年,晚来一会儿,早走一会儿都不会有大问题,照顾家庭十分方便。

她家境不错,原本打算就这样轻轻松松有个营生混到退休。后来由于企业改制,她被裹挟着不得不谋求更好一点的岗位。

就这样,她从物业公司高升到办公室,后来又从普通科员做到了办公室副职,最后升为正职。

晋升为正职那年,她已经42岁。除了日常行政工作外,她还有一部分法务和党群工作。

自从改制后,公司管理愈发严格,特别是与上级单位衔接,各种报表、文件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办公室人际关系也极为复杂,那些年纪轻轻的员工由于家庭背景过硬也不怎么听“使唤”,很多工作曾安霖不得不亲力亲为。

时间长了,她的身体开始吃不消:脱发、头晕、出虚汗、心悸,甚至生理期紊乱。

她想跟领导提降职申请,调到轻快一点的普通岗,干几年提前退休,但又怕离开权力核心,被别人瞧不起。

到底该怎么办呢?

02

在与曾安霖的对话中,我能明显地感到,她更想做回普通员工。只是没法迈过“别人怎么看我”这道坎儿。

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他人的眼光呢?

实际上是我们在寻求他人的认同。

我们从工作中获得一种社会身份:工人、农民、工程师、服务员、董事长、教授……

我们会根据社会身份塑造自己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同样,他人也会根据我们的社会身份,塑造与我们的沟通方式。

社会身份意味着你的权力、资源,而“就高踩低”是人的常性。

只有我们不介意别人的眼光,把目光从“他人认同”转到自我认同上时,才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和纠结。

这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你保持内心的宁静。

03

内心的宁静和他人的认同并没有直接关系,它是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自然状态。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人类寻找自我的奇妙心灵之旅》。

波西格把内心的宁静分为三种: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和价值方面的宁静。

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从高位降职做回普通员工,就看做普通员工能不能为你带来这三种宁静了。

1、生理上的宁静

是指你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在工作需要时状态最佳,或者至少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如果一份工作,压力大到严重影响了你生理上的宁静,这就是一份不可持续的工作。

不可持续的工作要不要坚持?这要看情况。

比如,你处在职业生涯早期,要扛起生存线,没有太多选择,可以将它作为备选项。

但从长远来看,你要有下一步的谋划。

曾安霖不存在生存期这种情况。一来她家境极好,二来她自己也有不错的经济积累,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身体已经出现预警的情况下还继续死扛。

2、精神上的宁静

精神上的宁静是指你在工作时能够集中注意力、消除杂念,沉浸其中。当你享受工作本身,而不是与工作割裂时,这证明,那是一份非常适合你的好工作。

曾安霖说,现在看到工作就“心突突”,这种与工作对立的状态,还是赶快调整岗位为好。

3、价值观的宁静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内心波澜诡谲,就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而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行动。

所以,像曾安霖这类职业生涯中后期会遇到的典型问题:到底是在管理岗承受高压还是在普通岗平凡度日?

更好的方法,不如问问自己的心:你在哪个岗位更能实现生理的宁静、精神的宁静和价值观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