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安徽首个县级非遗保护协会成立

安徽省首届县级非遗保护协会在宝县成立。宣清普县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县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省县级层面编制并发布了“宜县非遗145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威县非遗品牌文创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威县非遗街建设与实施方案”。

央广网宣城4月6日消息(记者张宣剑 通讯员沈利)近日,安徽省首个县级非遗保护协会在泾县成立。今年以来,宣城泾县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县域优秀传统文化。

政策引领。在全省县级层面编制发布《泾县非遗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泾县非遗品牌文创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泾县非遗人家建设与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泾县非遗扶持奖励暂行办法》,每年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50万元,专项用于非遗保护工作。

创新传承。全国首创“云岫陶源”“水墨花砖”“草色帘青”等非遗人家,倾力打造一批集技艺传承、展示体验、民宿餐饮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传承基地13个。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泾县非遗人家5个,非遗博物馆和艺术馆各1个。

建强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非遗业务培训,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截至2023年2月,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含县级)非遗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市级非遗项目24项;县级非遗项目45项。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1名。其中,国家级3名(另有2人已入选安徽省推荐名单);省级16名、市级41名、县级71。

融入教育。抢抓“双减”政策机遇,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订单式”非遗进课后服务。先后在39个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后服务活动,惠及近2万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