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我想问问,为什么现代各种榴弹炮口径不超过155mm?

2022-04-16 18:03

从技术上说,口径的上限当然远远不止155毫米。事实上,人类历史上造过的最大口径的榴弹炮应该是德国制造的“多拉”大炮,口径800毫米,但这门炮得几千人伺候,用起来极其麻烦。这样的咱们自然不用多说,还是以常规的、大量装备和使用的师属榴弹炮作为讨论对象。

其实,榴弹炮的口径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射程、威力、机动性、后勤补给以及政治因素。作为陆军主力的师属榴弹炮,口径是一个不断增大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155毫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师属火炮的主力是75毫米炮。因为这个年代,双方战线之间的距离不远、纵深也不算太深,同时,野战工事的构筑也没有那么坚固,步兵的队形更是受到火枪时代“排队枪毙”的影响,比较密集。75毫米炮无论射程、威力都够用。而当时的机动工具主要是马和马车,以轻便著名的法国75毫米野战炮都重达1.5吨,口径再大的就得更多的马来拖。同时,更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供应也更麻烦。几方面平衡之下,75毫米成为一个很合适的口径。

到了二战,师属火炮的口径就变成了105毫米(西方)和122毫米(苏联)。影响因素同上,这一个阶段各国军队的战线拉长、纵深加大、直射武器射程和精度的增加造成交战距离也跟着增加。75毫米炮的射程在这个时候就完全不够看。同时,随着野战工事构筑能力的加强,以及步兵队形的日益疏开,再加上大量装甲目标的出现。75毫米炮的威力也完全不够用。所以只能进一步加大口径。而随着汽车的大量应用,军队机动能力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也为使用更大口径火炮提供了保障。75毫米炮则被下放,作为团属甚至营属火炮,用于抵进支援。

我想问问,为什么现代各种榴弹炮口径不超过155mm?

二战之后,相关因素进一步发展。师属火炮需要的射程和威力进一步加大,口径也随之进一步加大。原本装备军属炮兵和独立炮兵部队的155毫米/152毫米榴弹炮成为师属炮兵的主力。此外,战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火炮的普遍自行化。战后美国人在战后曾经研制过三种大口径自行支援火炮,分别是155毫米的M109、175毫米的M107和203毫米的M110,但最后只有M109大规模装备。为什么?还是前面说到的几个因素的平衡。

首先说射程。以北约大量装备的美国M109为例,目前的M109A6射程已达30公里,而这个射程是目前世界主流的155毫米/152毫米火炮中最短的。超过这个距离的打击,有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有空军的攻击机,陆军自己也有火箭炮。所以,用更大口径火炮实现更远射程的意义不大。

再说威力。目前,155毫米榴弹在最大射程上也能够打穿1.8米厚的岩层,在素混凝土里可炸出1.09米半径漏斗坑。空炸时,8~9米距离上可完全破坏2层砖墙,8~9米距离上可以严重破坏砖墙可使1.5层厚砖的砖墙严重开裂可能大部分倒塌;2层厚砖的砖墙倾斜,瓦屋面塌下。对于野战工事或者软目标,威力足够了。对于防护目标来说,155毫米炮弹搞不定的,203毫米效果也好得有限。

而在机动性和后勤保障方面,更大口径火炮的缺点就多了。例如,美军装备过的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在没有炮塔、只带2发炮弹、一大半操作人员不坐在车上的情况下,重量就达到26吨,比全封闭炮塔、备弹28发的M109还重。再加上M110的操作人员要13人,比M109多了一倍还多,可想而知用起来有多麻烦。

我想问问,为什么现代各种榴弹炮口径不超过155mm?

美国情况如此,苏联/俄罗斯方面也是一样。苏联在二战后也曾经装备过180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但最后还是152毫米成为主流。

因此,155毫米/152毫米是现阶段射程、威力、机动性、保障性综合平衡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是155毫米而不是152毫米成为主流?这个当然就是政治原因了,谁让冷战的结果最后是北约取胜、苏联解体呢……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