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历史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关隘门户有哪些?

2022-01-16 10:41

在冷兵器时代,关隘在战争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帝国战略上都会成为举足轻重的考虑因素。

从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和明代这几个重要的时代分别谈一谈,在当时发挥着最重要历史作用的关隘。

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一座雄伟的函谷关,把战国的天下分成了秦国和关东六国,从今天的地图上看(下图标出的黄点),两千多年前的函谷关大约是在三门峡西边,华阴县的东边,即使是今天我们都能看出,这是一条狭长的通道,两侧都是高山峻岭。因此,当年不论是秦国要自保或是要争夺天下,函谷关就是关键的咽喉要冲,而关东六国想要遏制秦国,也就必须拿下函谷关,死死堵住秦国的出路。当初魏文侯时期,吴起镇守西河的时候,就是牢牢的占据了函谷关,使得两代秦君寝食难安,穆公改革后才被商鞅夺回了,那以后秦国有如神助,进可攻退可守,战略部署战术打击,游刃有余。六国也曾联盟叩关,但 “逡巡而不敢进”(西汉贾谊《过秦论》)。

函谷关还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著名的道家经典《道德经》相传就是在这里写下的,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尽了东方传统哲学的真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人的人文传承,后来的释儒道三教,无不深受影响。

汉代的玉门关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发动 “河西之战”,收复领土之后,汉王朝随即建立了玉门关,并设立了敦煌四郡,那一带才逐渐走向稳定,不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丝绸之路的打通,玉门关都成为一个历史的起点,从这里向西,就是塞外,是异国他乡旅途的开始;从这里往东,就是家国的怀抱,是温暖与安全的归宿。政治上,玉门关是汉王朝对西域统治的关键支撑;经济上,玉门关是繁荣的商旅往来的中转站;文化上,玉门关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汇合点。

玉门关的位置大约在今天敦煌的西边,下图蓝点位置,在今天的地图上依旧能感受到它千年如一的苍凉。

唐代的潼关之所以说在唐代潼关是最值得一说的,是因为安史之乱代表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而潼关则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最关键的一幕。

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十二月就已经打下东都洛阳。唐玄宗不得不起用已经中风瘫痪的名将哥舒翰驻守潼关,最终由于唐玄宗的战略决策错误,逼迫哥舒翰由防守转为进攻,致使哥舒翰全军覆没,最终唐玄宗被迫西逃入蜀,从放弃长安的那一天开始,唐王朝就已经不再是“贞观之治”时的大唐了。

用今天的地图标识,大约就是在华阴县的位置,如下图浅色蓝点。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潼关和先秦时期的函谷关靠得很近,两个地方大约相距70多公里,两关之间那条狭长的通道就叫做 “函谷”,可以说函谷的东头就是函谷关,西头就是潼关。

那么为什么唐代都城长安的门户是潼关,而不是当年的函谷关呢?东汉以后,黄河水位下降,致使函谷关以北出现了一片开阔的河滩地带,到了唐代函谷关不再是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了,因而潼关的战略价值变得突出,而且离长安距离近,后勤供应非常便利。所以唐代以后,守的都是潼关,函谷关逐渐成为历史。

宋代的三关“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对于北宋王朝来说,这三关的重要性几乎和秦汉时期的长城一样了,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宋王朝的都城开封,直接面临着契丹铁骑的威胁,开阔的华北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好在后周时期,柴荣先打下了有三关之称的 “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多是河湖盐碱地面,人烟也少,因此在这里设置关隘,对防守北方辽国骑兵南侵能起到重要阻拦作用。北宋时期的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就长期驻守在此,屏藩了中原的安全。

三关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北雄县霸州一带,如下图橙色位置,下图最下方就是宋朝的都城开封,不算远。

明代的山海关有明一代,山海关外一直都是明王朝和女真族的战场,是明王朝抗击异族最后一道防线,只要过了山海关,京城基本上就保不住了。当然好几次,少数民族政权也会绕道从山西南下侵掠,但从战略上说夺取中原山海关是必须拿下的。后来民国时期的奉军入关,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四野入关,都走过这条要道。

我们来看看地图,从现在的位置看,大约是在秦皇岛市东边,紧靠着渤海湾。再看第二张图,上面标出了长城的位置,很显然,山海关向北就是一溜长长的长城,少数民族的骑兵对长城几千年来都是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的,因此山海关也被成为“天下第一关”。

明王朝末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进了京城,对拥有重兵驻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发出了招降邀请,不料吴三桂在京城的家人遭到了大顺军的迫害,于是吴三桂转投了雄才大略的关外满清皇太极。后来大顺军在山海关下与满清和吴三桂的军队大战一场,失败后退回北京,之后弃守北京南撤,由此大顺也迅速败亡。山海关的顺利夺取,也帮助了满清对中原天下的攻略。

以上,结合地图简单叙述一下这几个对当时有着重要意义的关隘。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