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孩子将要上高一,听说高一时成绩起伏特别大,这是为什么?

2021-01-12 05:41

高一成绩起伏大,主要是因为学生进入了新的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试方式、自我心理等都处在磨合期,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阵痛现象”,但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高中的学业。

案例:第一学月考试后的崩溃梁老师初中奋力拼搏,以全校第8,全县第54名的成绩进入了一所私立学校就读,三年学费、住宿费全免,每月补助150元生活费。那时候自信满满,觉得从此平步青云,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在高中就读的第一个月里,依旧像初中一样,每日上课听课,下课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去打球。记得很清楚的是,高中数学前半个月学不等式,非常简单;不等式结束后立马就进入了函数,从此,梁老师的数学噩梦开始了。

第一学月考试,全班50人,梁老师考了第43名,数学全班倒数第一。而来自同一个县的其他小伙伴,在全班、全级都是排前几名,总领着整个学校的成绩。这个结果让梁老师几近崩溃。那种从天上落到地下的感觉,对我一个自信心爆棚、自尊心又强的人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难受。

就这一次教训,梁老师记忆尤新,每每回忆起来都觉得既是痛苦也是财富,幸亏当时考试考得早,也幸亏我有一颗不服输的心,才能从痛苦中涅槃。此后,梁老师仔细观察别人的学习,自己买辅导资料补数学,自己买复读机反复练习英语,终于也达到了引领全年级成绩的高度。

高一年级学生与学习“磨合”的“阵痛”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梁老师结合自身学习的历程,在步入教师行业,结合观察每届高一新生的情况,总结出高一年级学生与学习“磨合”常见的四大“阵痛”现象。

第一,学习内容难度、强度激增,学生不能全面兼顾。

现在的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在科目数量的设置上基本相同,但是部分学科内容难度、每节课的课容强度是激增的。

进入高一,数学、物理、化学难度激增;语文、英语课容量激增;很多地区初二年级地理、生物会考结束,初三就不再学习这两门,高一又加进来,学生几乎忘光了初中知识,进入零基础学习模式。

很多学生在高一,都会被数学、物理、化学作业打败。其他科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和记忆,很多学生没有自我规划时间的能力和自我归纳整理的习惯,经常想门门都学好,但是经常又顾头不顾尾。即使曾经的学霸,面对高一9门高考科目,想要完全啃下来都觉得很困难。

第二,初中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宜高中的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虽然学习科目也很多,但每日排课相对轻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写作业,写完还有时间与小伙伴们玩耍。因为考核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听课、做作业、考前略加复习,基本大小考试都能考到不错的分数。

受高考影响,高中各学科老师对学生的课业都提出了严格、高标准的要求,加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增,若还是利用初中“听课+写作业”式的学习方法,可能上课时学习的内容根本消化不了,作业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

有的学生天天“做夹生饭”,作业不会又到了截止时间就抄别人的,课前提问不会就偷偷翻书,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第三,考试频率增多,考试难度陡增,学生受打击者颇多。

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难度相对较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多考比较基础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也不可能有太频繁的考试,所以,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阵痛是很小的。

高中阶段,除了有期末联考,很多学校还有月考、周测,考试频率激增。考虑到试题的效度和信度问题,命题老师往往将题目难度设置为0.7,有些地区甚至为0.6,这样一来,往日经常考100、98分的现象不复存在,考70分、80分算高,考50分、60分变成了常事。

很多学生自此开始怀疑自己,一些人将这份怀疑变成了激励,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学习策略,越学越好;大多数人陷入这份怀疑中无法自拔,觉得周围人都这么优秀,自己实在无法比,是不是不适合读书。

往往高一上学期末是学生退学的集中爆发期,根源就来自于这份自我怀疑没有得到自我调整,任别人怎么激励,学生都永远放弃了自己。

第四,面对种种变化,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缺失,迷茫者甚多。

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和课程,“自来熟”,“上手会”的学生都是绝少数,大多数同学都会存在一个心理适应期,快则一个月、半学期,慢则三年都是懵的。

有些孩子还没准备好步入高中,总是高高在上的自己,也没做好有一天跌落的准备,上高中后经常被各种情绪所困扰。同学的一个动作、老师的一句话、一道题的失误都会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很不美好,经常带着忧心忡忡的情绪上课、自修,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自己越想学习越焦躁,不知不觉一个月、两个月就过了。

其实,高一成绩起伏大,最终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孩子的自我心理调节缺失,整个高一都处于琐事烦扰、无比迷茫之中。

高一成绩起伏大,学生应该做好“三个转变”,保持“一个心态”一、“三个转变”:

第一,转变学科自我期待目标,抓重点科目,兼顾全体科目。

上小学,门门都想考100分,上初中门门都想考80以上,上高中,如果学生都还抱着这个目标,大多数学生肯定要连连遭受打击。

上高中前一定要了解高考的分数比重,语文、数学、英语权重最大,各占150分。在新高考实施全面铺开之际,其他学科只是也仅占100分。在各科老师要求都比较严格的情况下,高一前半期很难做到一时间面面俱到。

一定要记住,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当重点科目抓,每日用功多一些,用时多一些,问题不过夜,作业不抄袭,总结要跟上,考试目标定在80分以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能兼顾则兼顾,不能兼顾最起码做到保证听课质量,保证作业质量,考试目标定在及格即可。若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选科目标,选科科目应与重点科目同标准。

抱着这么一颗心去学,各级考试中,心态才能稳定。考试出问题,也该知道先重点关注什么。

第二,转变学习方法,养成定标、定量、定时的习惯。

1.定标

人每天过的充实与否,开心不开心,主要决定于是否有目标,目标是否已达成,学习亦是如此。高一的迷茫失措,成绩起伏,多源于每天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每日积累的成就感不足。

高中教学的起点是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专业的老师都会在上课的前一天展示给学生,以便他们预习使用;一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展示学习目标。每天的课堂时间是不需要学生自己定目标的,自有老师带着学生学习,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即可。

所谓的“定标”中的目标是指学生要在下课后的两到三分钟内闭眼回顾下刚才老师所讲内容,自己哪些方面没听懂,哪些方面需要背诵记忆,哪些方面需要整理归纳。这三分钟思考完毕后立马用一个专门记当日目标的小册子,记下自己要做的一两条具体的事情。本着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利用当天的课余和自修时间,通过和同学探讨、询问老师,自我记忆,整理笔记等方式,做完这些学习后续的事情。

2.定量

定量指的是制定额外练习量。目的是提升学习容量,确保学习质量。

高一排课时基本上每日涉及的高考科目会有5-6门,每日自学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在及时完成相应学科作业后,往往会有一些空余时间。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理科学科进行额外的题目练习,来巩固知识,自我延伸、学习新知识。建议学生结合当天课表,提前给自己的练习定个额外学习量,并在当天内完成,这样可以避免迷茫,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定时

定时指给自己的作业定个完成时限,有起始时间、终止时间的那种。目的是提高作业效率,避免惰性思维,杜绝拖延症。

学生一定要明白,写作业不是为了向老师邀功,更多的是向老师“暴露”不足。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学情,而不是全班都是100分的“盛况”。若真全班都得满分,老师会对自己布置的作业的质量产生自我怀疑。所以,写作业要避免一定要写对,不会就抄的误区。把错误充分暴露给老师,老师才会关注到你,才能够对你的学业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每日各科作业分配时段,按照上课老师所讲,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查阅资料书所学,独立定时完成。学生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自我修正。

步入高中,少一些玩心,多一些学习方面的恒心。高一起,每日“三定”尤为重要,只要学生能做到这“三定”,其他的方法、策略都是些细枝末节,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一套张弛有度、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即可。

第三,转变考试观念,关注排名,重视纠错反思。

小学生才看分数,“大”学生会更关注总排名和学科排名。

考题有难度系数,过难大家都考不好,过于简单大家都考得很好,就没有了区分度,这样的考试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一定要抛去小学、初中更关心分数的习惯,转而多关注自己的分数在班级、年级的排名。排名才是反映自己学习状况的最客观的数据。

关注考试排名的同时,更应该在成绩出来后第一时间去纠错、反思。厘清自己的过失性错误和知识技能性错误,积累经验,在一次一次考试中逐渐进步和弥补。

二、“一个心态”——时常保持一个“解决问题”的心。

面对成绩起伏、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崩溃,说平常心,越挫越勇之心态多半都不管用,该悲伤还是会悲伤,该抑郁照旧会抑郁。推荐每位学生练习一种心态——“解决问题”的心。

人有七情六欲,受挫当然会悲伤,但很多人容易沉浸在悲伤中,容易被悲伤所伤,不知道前路何在。“解决问题”的心,指在你悲伤时,或者悲伤过后,采取相应措施,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意识及采取的种种行动。

当遇到困难时,允许自己悲伤,但更多的精力要强制自己花在“思考下一步怎么办”上,因为,悲伤、抱怨、借口都是在努力诠释自己过去的失败,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一点用的没有。悲伤一小会,不去抱怨,不找借口,自己能解决的自己尽快解决,并列出措施,努力去做;自己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找朋友、找父母、找老师排解、指导。

总之,高一成绩起伏大不一定是坏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准备、自我转变、自我调节都是一种成长,家长能做的就是陪伴、排解,偶尔做力所能及的指导。家长不必焦虑,毕竟你不可能替孩子去读书,也不能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想得多了,做的多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以上,是梁老师的一些经验和观点,希望能有所帮助!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