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京剧中梅兰芳的唱法如何?青衣之首,传统与创新如何取舍?

2020-12-21 07:51

梅派“唱”出创新与传统的兼容并包青衣之首,无梅不旦

梅派京剧艺术是梅兰芳大师的集大成艺术流派,在京剧各大流派算得上是受众最广弟子众多的流派之一,在旦角儿流派中更是龙头地位,现在很多学旦角的京剧演员都是先学梅派打基础,在梅派基础上适合哪个流派再深造其他流派,由此可见梅派在旦角的地位几乎是贯穿所有流派艺术的京剧流派。

譬如四小名旦的张派张君秋就是梅兰芳学生的弟子,张派艺术很多唱腔都有梅派的影子,再就是程派程砚秋,虽然程派青衣唱法和梅派有很大不同,但是资深戏迷都知道程砚秋虽然也是四大名旦,但当初也是师承梅兰芳的,所以梅派在旦角里的地位就相当于谭派在老生的地位,老生里讲“无生不谭”在旦角里可以说是“无梅不旦”。

似新似旧,革故鼎新

梅兰芳当年师从五菱仙学的就是传统老戏,后来又跟“通天教主”王瑶卿和陈德霖学戏,也都是学的传统戏,所以你如果听梅派和王派的戏你会发现两个流派唱腔很相似。这就是因为梅兰芳当年和王瑶卿学过戏,王瑶卿不仅仅教过梅兰芳,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他都或多或少有过提携指导,因此在京剧界被称为“通天教主”。

梅兰芳当年虽然师成五菱仙和王瑶卿学传统老戏,但梅兰芳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因此梅兰芳在他们传统唱法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但这个创新并不是大刀阔斧而是浠水潺潺,听梅兰芳的唱腔既是传统唱法但又和老戏不太一样自成一派,所以梅兰芳的唱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但又不照搬照抄。

“梅派”艺术的特点是从不强调特点中来体现的。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剧流派一样,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梅兰芳从吴菱仙所学到的戏,基本都是京剧青衣应工的开蒙戏,从陈德霖、王瑶卿等所学到的也都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老戏。梅兰芳不仅在唱、念、做、打方面,样样精通,在继承前辈艺人的艺术风格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京剧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装、音乐、化妆、舞蹈、舞台灯光等方面,也有改革与创造。

自成一派,醇厚流利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功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

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并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梅兰芳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宽,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

梅兰芳精通音律,五声尖团用而不混。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后,可以说既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传统)。其中打破藩篱的是“南梆子”唱腔,这是前人没有的,而且梅派现在大多数的戏都是以四平调、南梆子、二黄、西皮为主。譬如《贵妃醉酒》就运用了梅派艺术的四平调唱法,醇厚琉璃尽显杨贵妃对帝的柔情又不失贵妃身份,算得上是上成之作。

而且《霸王别姬》中“看大王”和“劝君王”两段都是运用梅派的南梆子唱腔尽显虞姬的凄美之情。在流水唱段更是别具特色,像青衣流水唱腔婉转优美,譬如《贵妃醉酒》的杨玉环,还有的流水英姿飒爽譬如《穆桂英挂帅》唱出了穆桂英的上阵杀敌的雄心壮志。

中正平和,雍容华贵

梅派艺术归根结底是男旦艺术,虽然现在有很多女旦角,但当年梅大师创立梅派是男旦流派,所以男人演女人就要注意分寸,所以在表演的时候就不能过于妖媚,否则就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譬如一些反串演员的一些演出真的让人很不舒服,你是男人演女人而已,吃个点心还捂个嘴真的很令人接受不了。

京剧演员最重要的就是眼睛要有神,一定给一个眼神交流眼神要炯炯有神,这是京剧演员必备的基本功,可现在一些反串演员根本眼睛就没有神,因为老眯着眼睛,他们认为眯着眼睛就能演出女人的媚,所以在这里和大家强调一下反串艺术是另一种艺术形式,和京剧没有关系。

譬如现在的李玉刚他有的作品唱的是梅派作品,譬如《梨花颂》是梅葆玖先生(梅兰芳的第九子)根据梅派经典剧目《太真外传》改编的京剧的主题曲,是梅派的京歌颇具梅派唱腔特色,所以《梨花颂》是梅派作品并不是李玉刚的代表作,他只是翻唱,而且没有经过梅先生的同意与指导就在各大舞台上演唱并赚取费用,其实这是对梅派作品版权的侵权在以前这叫做“偷戏”是为人不齿的行为。

当然了现在有很多喜欢梅派艺术的人处于喜爱自己唱一唱过过瘾无可厚非,但是艺人以此牟利而且没经过同意和指导这是大忌。而且李玉刚很多作品唱法和举止投足都是模仿梅派,但还学得不伦不类四不像还让很多人误认为他唱的是京剧还认为是梅派,这是对观众很大的误导!

再说到梅派有另一个特点“雍容华贵”,主要体现在身段,身段在后续文章详细介绍,但在“唱”中也有很多华贵的唱法,譬如《生死恨》当中就运用了很多团字和拋尾音,很多梅派独具特色的唱法。

中西兼容,移步不换形

在梅兰芳大师去世以后,梅兰芳先生的第九子梅葆玖先生继承梅派衣钵,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我前面提到的《大唐贵妃》主题曲《梨花颂》就是葆玖先生结合西方交响乐作为伴奏,以梅派唱腔作为基础的新编京剧,还有梅派《贵妃醉酒》也都有交响乐版本的,西方交响乐的恢宏气势结合了梅派的雍容华贵中正平和的表演真的是视觉享受!

梅兰芳当年对梅派做出的定位就是“移步不换形”什么意思呢?就是万物皆为我所用,但是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不能改。所以梅葆玖先生当年改编时就将伴奏改为交响乐,手眼身法步还是按照传统京剧艺术来表演,也就是说可以给京剧换上一身外衣,但核心不能变。现在的京剧出国演出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梅派,因为梅派交响乐伴奏是京剧发展的一大创新,是其他流派都没有过的。

而且交响乐对于西方人来讲比接受京胡更快,因为交响乐就是西方文化,外国人听着肯定喜欢。再一个就是梅兰芳当年把京剧的工尺码谱子改为五线谱,为了方便世界了解京剧。这也为后来梅葆玖现实对梅派京剧融入交响乐伴奏创造了条件。

结语:梅派“唱”出创新与传统的兼容并包

梅派艺术的发展见证了京剧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历程,梅派艺术的创新先是梅兰芳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唱腔,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在新的基础上听又像老的,这种分寸的拿捏足见功力深厚。第二抛开了民族排斥,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将工尺码记谱改为五线谱,梅葆玖先生更是把西方交响乐伴奏结合起来增加了梅派京剧的恢宏气势,梅派对创新印证了我们需要兼容并包对西方文化客观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