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真实历史中的《九阴真经》

2023-01-19 18:15

强烈推荐关注

文:唐风宋月(读史特约作家)

金庸大侠的射雕三部曲中,《九阴真经》贯穿始终。围绕这部奇书,三山五岳的江湖儿女尔虞我诈,展开了激烈地争夺。

这部武林秘籍的来历,金庸大侠只是简单的说为宋人黄裳所创。

黄裳历史上实有其人,今天风月君就为大家讲讲这位大宋牛人和《九阴真经》背后的故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曾经曰过的励志语,说的非常在理。历史上,所有成就非凡的人物,都有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心酸往事。金庸大侠将黄裳编排为能撰写《九阴真阴》的神人,他的一生自然颇具传奇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黄裳是福建南平人,生活于北宋中晚期。

黄裳的人生路充满了坎坷艰辛:黄裳祖籍金陵,五代时避战乱迁往福建。出身并非显宦,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早年间,他在家乡刻苦攻读。及年长,游学至浙江桐庐,在浮桥禅定院读书,后又寓居阆仙洞读书,期间,数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在宋代,一个有志青年想要混出名堂,就必须“六经勤向窗前读”。

唐人尚剑,不好读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人爱书,读好书、多读书是人生一大快事。

黄裳像

黄裳生活在一个牛人辈出的时代,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这样的猛人为伍,在大宋朝,官二代要读书,富二代要读书,屌丝更得努力读书。一天不读书,不但不好意思出门,就连自己也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言语乏味。黄裳曾作《偶感》诗吐槽自己的人生遭遇:泡影浮生梦幻身,十年南北寄红尘。穷通有命归于好,风月期好满剑津。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站在黄裳身后的女性,是他的姐姐。

黄裳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他和大姐的关系最铁。大姐目光如炬,黄裳还是个熊孩子时,她就断言这个弟弟“其后必有成”,会光大黄家门楣。因此,坚定地支持黄裳读书,走科举入仕的道路。黄裳自视甚高,与他交游的小伙伴们都已经进士及第,只有他还是个白丁。场屋失利虽对他打击巨大,但仍不气馁,苦读不已。“万里一飞虽有志,十年三战未成名”,就是他十年间三次落第的真实写照。

黄裳数次落第,姐姐担心他受此打击对未来丧失信心,鼓励他道:“你迟早一天会扬名天下,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自毁前程”。

姐弟情深

在姐姐的大力支持下,黄裳下定决心到京师游学。在汴梁城,黄裳成了一名太学生。本来想走“高考移民”的路子,哪知道造化弄人。黄裳在太学读书三年,也没有取得“异地取解”的资格。黄裳心灰意冷之余,“萧然远游”,前往河北真定阅古堂书院读书。

黄裳前脚离开,王安石开始改革科举制度,创立太学三舍制度:外舍生学习成绩优异,可以升入内舍读书;内舍成绩优异,可以升入上舍读书;上舍学习两年后,如果成绩优异可以直接释褐入仕,无须再参加乡试、省试。

倘若早三年改革,黄裳的人生将会改写。面对此情此景,黄裳惟有感慨时衰鬼弄人了。

王安石

黄裳在汴梁读书,太学表面上是大宋最高学府,实际上却有名无实。教师是滥竽充数,学校则是“游士寄应之所”,与黄裳一样心思的大有人在。黄裳选择离开,应该是羞与为伍。

做为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看到了科举的弊端,反对学用脱节的教育,出于为国选才的目的才着手改革太学。此后,三舍法数次兴废,北宋末年,蔡京之子蔡攸再次推行太学舍法,黄裳上疏表示反对,应该与其亲身经历有关。

人生就是一个杯具接着一个杯具蹉跎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黄裳虽然科举失利,但是文名远播,在澶州谋得一个民办教师的位子。不过他志不在此,教书育人不到一年,就再次返回家乡,专心致志地准备下一次的科举。

宋代太学平面示意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黄裳信心满满,准备登程参加科举之时,母亲吴氏病逝了。百事孝为先,黄裳只好暂时收拾起功名心,转而操持母亲丧事,尽人子之道。

此后,黄裳一边替母亲守孝,一边于僧舍苦读。等到丁忧期满,已经是元丰四年的秋天。年近四旬的黄裳参加了家乡的解试,名列第一。于是信心百倍西上京城,准备参加来年的大比。

也就在这一年,黄裳家乡发生了一件奇事:一天夜里,城门楼上的一根柱子,突然被雷劈了。黄裳听说后,口占一绝道:风雷昨夜破枯株,借问天公有意无。莫是卧龙踪迹困,放开头角入亨衢。

观其诗中大意,渴望成功、出人头地的心情跃然纸间。

见龙在田

果然,黄裳否极泰来,顺利通过省试,进入殿试环节。

元丰五年,神宗皇帝在集英殿亲试进士。省试结果,黄裳名列第五。

这个成绩本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哪知道,黄裳时来运转,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十余年间自己已经拥趸无数,其中一个粉丝名叫赵顼,就是当今皇帝。

宋神宗

神宗拍着他的试卷,金口玉言“此乃状元也!”这一届的主考官苏颂,因为评判不公,被罚铜三十斤。

三十九岁状元及第后,黄裳被任命为越州签判。消息传来,他的姐姐喜极而泣:“汝得名虽高,而吾见汝益远。”希望他戒骄戒躁,成就一番大事业。

状元牌匾

第二年,黄裳从地方回到京师,改任太学博士。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京官生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这样的显职,日子却过的索然无味。如果一任如此波澜不惊地继续,黄裳这一生,除了顶着高考状元的光环死去,也不会做出什么名山事业了。

哲宗皇帝年纪轻轻患上了滑精不止的疾病,最终不治而亡。阴差阳错之下,他的弟弟赵佶继位为君,北宋历史进入微宗时代。黄裳迎来了职场新生,一切缘起一部名为《万寿道藏》的巨著。

宋徽宗

《道藏》是道家经籍的总称,道教起源时,只有一部区区五千字的《道德经》。随着道德日坏、人心不古,各种道经层出不穷,变的多了起来。

从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就有人开始搜集、汇编各种道经,唐王朝时,认道祖李耳为远祖,唐玄宗下旨在全国搜集道书,亲加审阅后,令人抄写成了《开元道藏》。

唐玄宗

此举,是古代将道家经藉列入“藏”的开始。

宋朝开国以后,对道家经籍的搜求更是不遗余力。因为受到雕版印刷技术的限制,唐代之前的道藏皆是手抄,五代虽然有了雕版印刷的道书流传,但仅是数部道家经典,影响不大。真正称的上世纪工程的,就是徽宗政和年间的《万寿道藏》。

一千年的宋王朝,是一个内忧外患严重的时代,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改变了唐时的宗教政策,利用道教中消极的一面,缓解社会矛盾,因此积极扶持道教。宋太宗依靠“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非常手段上位,因此千方百计利用道家制造引导舆论,说自己继位为君是上天与神的旨意。

宋太宗

宋真宗继位后,又认了道教人物赵玄朗为祖宗,在国内大兴土木建造道家宫观,举国上下如痴如狂。虽然折腾的国库空虚,却也把契丹人唬的不轻,达到了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预期效果。唐人祖宗李耳,则被晋封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

太上老君李耳

徽宗在位时,推崇道教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不但自封为道君皇帝,御注《道德经》,《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籍也列为太学生必修书目。

就这样,徽宗还不满意,他一直希望修订一部超越前人的道藏,因此,即位后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搜求道家典籍。数年后,道家经籍已经搜罗了5387卷,比真宗在位期间的《天宫道藏》多出了近千卷。

一边将经籍搜罗至汴梁的同时,一边令道行高深的道士校勘。十多年过去,到了政和六年,负责搜寻工作的道士汇报工作成绩:穷尽人间所有,一共搜寻到道家经籍5481卷。

徽宗皇帝知道再难有所增加,就下令开始将所有整理好的道家经籍送往福州雕版。

宋徽宗手书《千字文》

把如此多的书送到三千里之遥的福州,而不是就近于汴梁城雕版,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运输不便,如此舍近求远,莫非赵佶的脑袋被驴踢了?

风月君曰,徽宗治理国家虽然不在行,但智商情商绝不在你我之下。

送往福州雕版,不但不会耽误事,反而会缩短工期。原来,北宋末年的福州地方文教昌盛,地方多茂林修竹,书籍的刊刻与造纸业发达。北宋四大刻书中心,福州既快,而且质量有保证,所以徽宗将这项世纪工程放心的交由福州地方去雕版。

果然,用时不到三年,《万寿道藏》的雕版工作顺利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完成的如此迅捷,与监办此事,时任福州知州的黄裳有关。

福州雕版

徽宗继位为君不久,蔡京、童贯等佞臣即把握了朝政,十几年如一日的折腾下来,朝堂之上货贿公行、政治腐败。黄裳离开朝堂,到青州、庐州、郓州等地任知州。在任上,因为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被人弹劾“目昏不事事”。徽宗改任其为提举杭州洞霄宫的闲差,64岁的黄裳逐渐淡出政坛。

徽宗待黄裳不薄,是有历史原因的。

赵佶即位之初,黄裳曾上书称:南郊大驾诸名物,除用典故制号外,余因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武夷君庙有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曰重轮、曰祥光、曰瑞鹤。

正是因为这道奏疏,在徽宗脑海中,留下了黄裳好道、是个内行的印象。政和三年,七十高龄的黄裳任福州知州,徽宗皇帝的这个任命,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希望《万寿道藏》的雕版任务,在黄裳的监办下完成。到任不久,黄裳就向朝廷奏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

黄裳,黄药师人物原型

有理由相信徽宗的任命与黄裳的奏疏,其中必有因果。黄裳是福建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熟悉,又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而且先后担任过太学博士、校书郎、集贤校理、起居舍人等职,做的全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自然是做这件事情的不二人选。

黄裳任满之时,《万寿道藏》的工作仍在进行中,朝堂有旨“再知福州”。以古稀之年连任知州,显然,徽宗皇帝对黄裳所作的工作是认可的。黄裳终于出色的完成了这项任务,将雕版运回汴梁,印出的数部《万寿道藏》则奉旨分藏各地。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设若没有黄裳这样的专业人才指导掌控,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万寿道藏》的雕版工作顺利完成,黄裳居功甚伟。

这些雕版有一部分毁于靖康年间的战火,其余被女真人运回了北地。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年过八旬的黄裳也没有躲过靖康之难。建炎二年,他被困在了杭州。兵荒马乱之中,数十年间苦心编撰的文集“悉皆散亡”。大概就是这一年,《九阴真经》流落民间,从此江湖血雨腥风,再无宁日。

靖康之难

黄裳自号紫玄翁,与当时的名士、名僧、名道都有交往,融儒、释、道三教学问于一身,中年后,诗文中更经常出现道家术语——“青衣为我折幽芳,待插陶巾访真侣”、“海门有信蓬莱近,丹室无尘宇宙宽”、“桃李娇春总不知,风情惟与道相宜”,类似的句子在其文集中不胜枚举。

黄裳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轻时就重老、庄之学,渴望闲云野鹤的生活,喜欢与僧、道之流交往。大观三年,黄裳提举杭州洞霄宫时曾短暂返乡,于途中遇一异人,“道予紫玄洞游人世间”。从此,黄裳自号“紫玄翁”。晚年的黄裳痴迷于道家的炼丹术,病重的时候,留下遗言:“我死以大缸一枚坐之,复以一大缸覆之,用铁线上下管定,赤石脂固缝,置于穴中足矣。”

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十七岁的黄裳羽化登仙。从此,江湖再无黄裳,而关于他的传奇,直到今天仍在流播。

黄裳与同时代的名僧也有诗文往来,传之后世的有《贻如祖大师》《送舁师行》《送开平书贻佛智长老》《寄五峰长老》...如《贻如祖大师》一诗:

既已离家与世违,纷纷人事不须知。百年十二时光景,作佛工夫只怕迟。谈禅说佛未曾修,幻化空身岂自由。常视世情如锁钥,云山深处莫回头。建立元无尘已挥,两边终竟不曾为。莫言万物为何事,到了无为尚未知。一念忘时便道空,不知空与色常同。须知空色无分别,如此圆融始大通。

如果不是对佛法有较深的体悟,又岂能写得出如此佳构?这也是《九阴真经》武林秘籍用梵文写就的原因!

九阴真经

虽然《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对黄裳这个人物的描述只是寥寥数笔,但是暗地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射雕三部曲之所以成为武侠小说的经典,绝非偶然。金庸作品的流传,与其擅长将历史人物、事件融入作品有关。这样的“化功大法”,绝非朝夕之功,如今的武侠作品之不堪入目,与作者缺乏深厚的学养有很大关系。

金庸:武侠世界我最牛

强烈推荐关注↓↓↓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