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2022-05-31 12:49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被镇压后,英国的统治,表面上,貌似开始变“温和”。

早前英国人大力谴责和坚决取缔的印度陋俗,如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童养媳制度等等,某种程度上又被重新默许,深得印度人心,尽管这些都是英国人深恶痛绝的。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此外,英国开始下功夫安抚印度上层人士。维多利亚女王诏书宣布:“要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我们将坚持尊重和维护世袭土地所有权利的坚定意志。”书面上,让那些印度王公找回来满满的自尊。

英国也的确做信守了承诺,从1858年到1947年英国撤离次大陆的90年时间里,土邦们整整齐齐的,竟然一个都没少。在英国政府的控制加拉拢甚至庇护的政策下,印度王公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死心塌地效忠于英国”,印度各土邦从此成为“不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

到了20世纪初,在印度次大陆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存在着大大小小562个土邦。其中,有四个土邦王级别最高,分别是巴罗达、迈索尔、海德拉巴与查谟和克什米尔(这个太响亮了),以上四个土邦国的大君享有21 响礼炮的待遇,在接待规格上,等同于欧洲王室。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上世纪40年代末,英国体面的退出了南亚次大陆,临走留下个《印巴分治方案》。但该方案对土邦的归属问题说的非常含糊:“土邦可以基于地理联系加入印度自治领或巴基斯坦自治领,但不允许独立建国。

试想,如果有土邦正好处于印、巴两国边界,这个土邦怎么决定归属?还真存在这样的土邦,那就是——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大君是印度教徒,而70%-80%的居民却信仰伊斯兰教;克什米尔不同区域分别倾向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克什米尔名义上由大君管辖,但是,此时他说了也啥都不算——克什米尔大君自己早都提前逃到了印度。

在克什米尔归属上,巴基斯坦提出要用“公投”的形式决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肯定倾向巴基斯坦);而印度方面认为,当初克什米尔统治者是印度教徒,加入印度顺理成章,和穆斯林民众没关系。

自此,两个崭新的国家围绕克什米尔开始了对峙模式。逃到了印度的克什米尔大君一族远离的家乡祖产,自此衰败下去。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那么,其他的土邦就轻松选择了站队巴基斯坦或者印度吗?

当然没有这么理想了,无论是印度国大党还是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联盟,均受到了土邦王公们不同程度的抵制。除了克什米尔,还有两个特别刚烈的——海得拉巴、朱纳加德。

这俩土邦形势差不多,跟克什米尔正好相反,海得拉巴、朱纳加德,民众80%以上是印度教徒,但是王公和上层统治阶级全是穆斯林。土邦都位于印度中部偏南,在分治方案的印度区域内。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这种情形下,穆斯林王公们不想归属印度,但自己的地盘又远离穆斯林聚集的巴基斯坦,因此,他们不想接受《印巴分治方案》,一再请求英国政府允许它们以自治领身份留在英联邦内。

尤其是海德拉巴,是前面提及的四大最高级别土邦之一,面积8.2 万多平方公里,2000多万人口,有漫长的海岸线,都跟欧洲的一些国家的规模差不多了。而且本身还挺富庶,资源丰富,王公做过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下图这位),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据说,海德拉巴大君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堪称土邦王公里面的首席大君。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请求失败后,朱纳加德王公最后决定加入巴基斯坦,想成为巴的“飞地”。

然而,随即,朱纳加德土邦居民发生暴乱,穆斯林王公逃亡到了巴基斯坦,印度政府顺利接管了该土邦政权。1948年举行了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居民同意加入印度。

再看前面提及的海德拉巴,这个最为刚烈,直接打出了“独立”的旗帜。

海德拉巴组织了超过 10万人的武装力量,配备了从巴基斯坦偷运进来的武器;印度更是调集了包括空军在内的几十万军队。

1947年9月,尼赫鲁不顾分治方案中“土邦可以自决”的条文,毅然下令军事进攻。海德拉巴的民团哪是印军的对手,仅仅四天时间,民团就战死2000 多人。印军以死亡42人的轻微代价,占领了海德拉巴的全部国土。最富有、最强大的土邦被年轻的印军轻松打垮,其政治意义可是远高于军事意义。

自此,印度境内,看傻了眼的其余中小型土邦大君,都纷纷宣布效忠国大党和印度新政府。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顺势,国大党政府专门成立了土邦部,决定分步骤,彻底废除封建落后的土邦制。

主要采取三种方式:1.和平改组。联邦政府通过同各土邦王公签订条约,以所谓的“”赎买”形式,把土邦并入于印度联邦内,同时给予大君家族一次性补偿,之后以“年金”的形式给他们发补贴;

2.军事占领。对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等要求独立又有影响的土邦,在镇压暴乱后,直接进行武装占领;

3.直接接管。对于那些处于战略要地和边境地区的以及组织松散、群龙无首的土邦,不经签约就直接派员接管。

1950年1月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全国划分为28个省,从法律上取消了土邦;1956年又按照语言原则重新组建邦,消除了在行政区划上的土邦残留形式;1971年正式取消了各邦王公的某些特权和年金,废除了他们的大君称号,甚至一些王室的私人资产也惨遭充公。自此,印度的土邦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现在咱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极端的新闻,比如——印度南部土邦王室举行土豪婚礼,超模宣布与印度王子Rahim Aga Khan (阿迦汗殿下的长子) 订婚,婚后将获“公主”头衔。

(订婚现场)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还有早些年,王子的姐姐阿迦汗萨拉公主和马克博伊登的婚礼。这家虽然是印度王公,但全家住法国。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实际上,这些“王子”,“公主”的头衔,虽然真实祖上传下来的,但到了1971年,土邦王室称号被印度政府彻底废掉后,已经不被印度官方承认,没了法律效应,也就是王室内部自娱自乐罢了。

还有刚才重点讲过的,刚烈的海德拉巴大君,后代是印度宝莱坞著名影星阿里汗。

另外一些本身有产业,又善于经营的大君后代,都跻身于当代印度的土豪阶层,过着比祖先更像国王的生活。

下图的焦代普尔王室格甲辛格大君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住宅(注意,不是之一哦)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此外,关于土邦大君后代,还存在另一种画风,也常见于新闻——曾经“富可敌国”的印度王室,后代竟然住进贫民窟。

这说的是阿里热泽王子和姐姐及母亲。政府停发年金后,既没啥财产可以继承,又缺乏生存技能,一家三口长期寄居在火车站,后被政府清理,最终住进了贫民窟。

甚至,英属印度时期,名义上的正统,莫卧儿末代皇帝的曾孙儿媳带着6个孩子,也一直在贫民窟住着,靠微薄的政府救济度日(下图)。

英属印度时期,大量土邦王室后来为什么都消失了?

类似的,还有靠村民救济活到94岁的奥迪沙邦大君。他的继承的产业不少,但都被挥霍一空,政府一停发年金,马上就垮了。还好,人缘不错,有村民接济,没流落街头。

但也不乏自强型的,像提普苏丹(又是穆斯林王公)的后代,同样没有财产可以继承。和其他土邦王室后代“肩不能单担,手不能提篮”的状态不同,提普苏丹的后代放下了王室的身段,学会了靠双手谋生:有的选择拉人力车,有的开煤油经销店做小买卖,还有人学手艺,做了裁缝,也算活的不愁吃穿。

总的来看,1947-1971间的这24年,是土邦王公命运的分水岭。期间,有些王公的财产被蚕食,或者挥霍,导致后裔艰苦困顿成了新闻线索,上了百科;也有王公未雨绸缪,把财富成功转移、经营增值,又重视教育,人脉遍布全球,他们后裔仍然过着国王一样的生活,或者成为明星、政客等成功人士;其余的就化作了普通人,渐渐泯灭于江湖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