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怎么看待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

2022-05-21 13:36

【传媒学术类话题】谢邀。江南曾说:“此间的大家,首推唐德刚。唐思想之细致,学问之渊博,一读《闲话胡适》的注释,可知过半。”还说:“唐的文章,幽默轻松⋯⋯”李敖也曾大力赞扬,唐德刚的学问之深、文章之好。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将文学和史学融为一体,是我一向研读唐德刚开口述历史先河的宏观和微观态度。这里,且读他的一首诗:“七朝聚散草凝霜/大小姑姨老少郎/地下芹溪岂护短/天边庚信已无长⋯⋯”

下半首是:“⋯⋯寻诗爱问篱边菊/觅伴怀思陌上桑/展翅重洋何限恨/忍将故国作他乡”⋯⋯我终于懂得了人民网元旦一一向网友的赠言里,竟有“养生”一词,读唐德刚的历史著作,要保持“养生”的心态。

怎么看待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

须知,历史三峡理论是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由美籍华人唐德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此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著作《晚清七十年》里,但在其后出版的《袁氏当国》一书中有更深刻,更具体的探讨。

我见唐德刚,比这时间早。当时我任哈尔滨《红楼梦》国际研讨会记者,我接受的任务之一,是写他的访问记。我的这篇报道当时就发表在《哈尔滨日报》副刊上,后收入《兰颂特写》《兰颂手记》专著里。

那篇稿子的总题目是《哈城与红楼》,写唐德刚的分题目取自他的一首诗中一句:“忍将故国作他乡”;这也许成就了他把先秦以来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出现两次转型。

怎么看待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

在哈尔滨友谊宫里能亲眼见到唐德刚先生,并当面向先生求教,是我意想不到的事;先生驰名海内外,却以异常平凡的慈祥的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是我意想不到的事。就在哈尔滨《红楼梦》国际研讨会⋯⋯

正式代表的名单上当然有他。但我看他并未在会议中担当突出角色,或是以大教授名教授洋教授的气度,溢于言表,信口开河。我是在他和气与沉默的态度中,真切地发现了他的修养,见识了他的才华。

他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作为历史发展重要的特征与标志(前提),把人类历史发展比作水过三峡,历史的潮流中前后两个社会政治形态的转换,其间必然有个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个瓶颈,是个“三峡”。

怎么看待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

我主要是在研讨会开幕式和书画会上两次见到唐德刚先生。他那挺重的家乡口音,加之衣着不是洋服,而是和哈尔滨老教师很接近的打扮,他又不时在会场里穿来走去,谁也一下很难猜出这就是唐德刚。

他在散会当儿拥挤的人群里与我交谈,我们就像两个在早市购菜时闲聊的人一样,毫无拘泥生疏之感。他愿意承认他是胡适的学生,他又不无诙谐幽默或略带批判地对我说出,他真实的历史观,他说⋯⋯

胡适的几个弟子,别人搞文学,惟有他研究历史;胡适的几个助教,其他人只负责站一旁擦黑板,惟有他们二人合作出版一本书;胡适坚决说“文章不用典,用典不文章”,他则反驳说“逼上梁山就是典”⋯⋯

怎么看待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

胡适说《红楼梦》不是好书,他说是,是好书!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秦皇汉武之间,从封建转帝制,历时约三百年。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为二百年,到本世纪中叶方能基本完成。

的确,他在研讨会上以《海外谈红楼》为题发言指出,《红楼梦》表现了满、汉文化冲突,既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文学的第一部巨著,也是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逐渐向现代化工业都市转移的自然成果。

历史三峡理论的史观为 “定型——转型——定型”;历史的前进,如帝制向民治转型,是大势,是任谁也无法否认和扭转的;通过历史三峡期间即转型期间,“一转百转”各项相关事物和制度都会转型。

怎么看待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

热门